作為中德建交五十周年的重要文化成果,2023年2月12日,“游目騁懷——旅德中國藝術家作品展”巡展在上海新美術館隆重舉辦。展覽由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中國德國友好協會主辦,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支持,中央美術學院學術支持,上海新美術館承辦。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龍宇翔,中國德國友好協會會長、中國前駐德大使史明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擔任出品人,范迪安同時擔任本次展覽策展人,上海新美術館館長王敬元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
中德建交50年來,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旅德中國藝術家跨越文化邊界,游走于中德文化交流的橋梁之上,在觀覽中德藝術傳統和現代發展特征的基礎上,將廣闊的視野和細密的感思凝練于自身的藝術與設計創作中。此次“游目騁懷:旅德中國藝術家作品展”,旨在呈現這批藝術家在中德文化蒙養下的藝術實踐方式,也是對藝術旅德這一現象的梳理,不僅是旅德中國藝術家藝術成長、成熟歷程的真實寫照,更是對中德藝術交流未來的美好憧憬。
龍宇翔致辭
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龍宇翔在致辭中說,書畫藝術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在不同文明間架起溝通橋梁。50年前,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開啟雙方友誼新篇章。50年來,中德超越分歧、攜手合作,在文化藝術發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和特征。近年來,中德兩國關系邁入高水平發展階段,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成果豐富。作為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支柱,文化藝術交流與合作對增進兩國人民的理解和友誼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高度重視與德國的文化藝術交流,希望通過此次中德建交50周年作品展,以文化交流為媒,進一步加強中德兩國民間、地方、青年、教育、文化友好交流,夯實兩國關系的社會和民意基礎,并成為中德兩國藝術家開展藝術研討和文化交流的互動平臺,為推動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臺階,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史明德致辭
中國德國友好協會會長、中國前駐德大使史明德從中德友好的角度出發,回溯了50年來中德藝術的交流歷程。他說,此次在上海新美術館舉辦的“游目騁懷:旅德中國藝術家作品展”又是一次別開生面的展示,它讓我們看到旅德中國藝術家們如何穿行于中德藝術之間,在研究、借鑒的基礎上迸發創造的活力。他們將中德藝術傳統和表現方式相融釀化,呈現出蓬勃的創造生機,為中德兩國半個世紀的真摯情誼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展望未來,中德藝術交流將有助于中德雙方攜手努力,進一步鞏固政治互信,深化務實合作,為推動創造兩國人民的福祉做出新的貢獻。
賀德滿致辭
德國駐上?傤I事賀德滿先生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他說,文化藝術在搭建兩國友好橋梁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橋社為代表的表現主義繪畫為例,介紹了其對21世紀現代藝術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這些都說明藝術是有活力的,藝術是無國界的,藝術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即如同橋梁,促進優秀文化的互通與共賞。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亦是如此,感謝主辦方將旅德藝術家的作品梳理匯聚于此,這不僅是藝術的集中呈現,更是中德不同藝術元素的激情碰撞。相信能夠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場全新的、跨國界的視覺盛宴!”
王小松致辭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院長、藝術家代表王小松動情地回顧了他三十年前的旅德歷程,講述其十余年的在德經歷。他表示,今天我們這些歸來的學子在中國美術、設計、音樂界、特別是在大學里已經成為骨干教授、或是藝術大家。他們承擔重任、辛勤耕耘、將德國現當代藝術教育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互融合,啟發新一代學子的自我意識與批評精神。旅德藝術家的興起,離不開二十世紀藝術的別開生面及德國藝術教育所承擔的重要角色。梳理旅德藝術家及其藝術語言與創作觀念,特別是這代人所帶給中國藝術教育的變革與當代藝術的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歷史價值。時代賦予我們這代人新的使命與責任,今天具有跨文化身份的旅德藝術家,其跨文化適應能力造就了對于身份建構的雙向性和模糊性,以自覺的方式,共同在全球化視域不斷的變化中,尋求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觀與話語體系。
范迪安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在致辭中表示,中德建交50年來,藝術交流成為兩國友好往來的重要見證。旅德中國藝術家的學習、研究與創造是中德兩國藝術交流史冊上一道亮麗的風景。“德國藝術在反映大自然的廣袤,特別是對于大自然的文化屬性、精神屬性的追求上形成了獨到的表現。中國藝術寫意繪畫傳統亦強調對于自然山川的精神性叩問,和對現實生活從表象到深層的追蹤與追懷。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德國藝術的文化傳統和中國藝術的文化傳統也有許多相連、相通之處。他們藝術創作間彰顯出的共性是對于表現性語言的運用和精神性內涵的思考,體現出了跨越文化邊界進行藝術實踐的豐富性。”
參觀畫展
此次展覽匯聚37位旅德中國藝術家,展出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設計、建筑以及新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其中不僅包括許江、楊起、譚平、朱金石、鄧國源、周春芽、張曉剛、馬路、王小慧、單凡、王小松、任戎、李繼偉、繆曉春等風格語言個性鮮明的創作,也展現了王敏、何見平、滕菲、林存真、何崴等在藝術設計、建筑設計領域的重要成果。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旅德中國藝術家進行的系統性學術梳理,全景式地呈現了該群體在中德文化藝術交流中融匯兩國藝術優長,在時代發展中深入思考與探索的累累碩果。
參觀畫展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游目騁懷——旅德中國藝術家作品展”不僅是一次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匯總,更是對古人春日雅集的傳承與延續。而在中德建交50周年的今天,它更成為連結兩國情誼的堅實紐帶,見證著中德兩國敦睦邦交的累累碩果。據悉,該展覽還將巡展至青島、常州等地。
展出作品《葵園鏗鏘》,作者許江
展出作品《聯想》,作者楊起
展出作品《龍眠山莊》,作者周春芽
展出作品《緩慢之作,119小時7分48秒》,作者單凡
展出作品《水之波-2》,作者孟煌
展出作品《一滴水圖書館》,作者何巍
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文化部部長蔡武,中國日報社原社長朱靈,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副主席艾買·依民提;昆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曉梅,常州市委常委喬俊杰;中法學院院長余丁、副院長王可;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影視部執行秘書長劉晨光、上海聯絡部執行部長邱長信,湖南聯絡部部長彭崇谷、秘書長蘇心靈,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特派員阮,|、愛心大使龔之前;著名云裳華服設計師梁素云,菲律賓麥格納實業礦業有限公司董事張少偉,蘇州市正洋紡織有限公司董事施純鍛等中德友好人士參加活動。